2.765

2022影响因子

(CJCR)

  • 中文核心
  • EI
  • 中国科技核心
  • Scopus
  • CSCD
  • 英国科学文摘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24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论文与报告
基于双重准则的二自由度预测控制--连续情况
刘兵, 冯纯伯
1998, 24(6): 721-726.
摘要:
对二自由度连续预测控制系统进行了讨论.在保留连续预测控制基本特点的条件 下,取包含连续预测控制指标项、灵敏度及补灵敏度的综合指标函数,通过广义谱分解及构 造丢番图方程,求得使闭环系统内稳的解.最后举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有约束多目标多自由度优化的可行性分析及软约束调整
席裕庚, 谷寒雨
1998, 24(6): 727-732.
摘要:
有约束多目标多自由度优化是从复杂工业过程优化控制的实际应用背景出发而提 出的.文中讨论了它的可行性问题,并将其规范成一线性规则问题,给出了判断可行性及调整 软约束的统一算法.
控制系统计算机代数工具Symbol CAD
杨光宇, 郑应平
1998, 24(6): 733-738.
摘要:
研究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计算机代数方法,概要叙述了控制系统计算机代数 工具Symbol CAD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构.Symbol CAD使用面向对象方法,采用图形窗口 环境,具有符号运算和数值计算能力,可以进行适合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算法编程,具有系 统扩充功能.
反馈集成网络的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
汪力新, 戴汝为
1998, 24(6): 739-746.
摘要:
如何由样本的特征描述得到相应的类别属性,是模式识别的主要研究内容.由控制 论的观点,它是一个黑箱层次.受控制系统启发,文中提出了反馈集成网络模型,使模式识别 系统成为闭环结构,并详细讨论了它的动力学性质,给出系统绝对稳定的充分条件以及相应 的学习算法.在自由手写数字样本库上的实验表明,所提模型与普通前向型神经网络相比,具 有较好的判别性能.
一类大系统的分散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
张天平
1998, 24(6): 747-753.
摘要:
研究了一类具有未知函数控制增益的非线性大系统的分散模糊控制问题.基于滑模 控制原理和模糊集理论,提出了一种分散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通过理论分析,证明 了分散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是全局稳定的,跟踪误差可收敛到零的一个领域内.
前馈广义分散控制系统的真镇定
高志伟, 王先来, 李光泉
1998, 24(6): 754-760.
摘要:
讨论了前馈广义分散控制系统的真镇定问题,给出了前馈广义分散控制系统能被贫 散正常动态补偿器真镇定的充要条件,即该系统不存在不稳定的分散有穷固定模和分散脉冲 固定模,为真镇定广义系统的分散正常动态补偿器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空间机器人的动力学等价机械臂
梁斌, 刘良栋, 李庚田, Xu Yangsheng
1998, 24(6): 761-767.
摘要:
讨论了如何将一个自由飘浮空间机器人(SM)等价成一个通常固定基座上的机器 人,将其定义为动力学等价机械臂(DEM),并阐述了DEM与SM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等价性. 通过仿真验证了在闭环控制下DEM与SM的等价性.
不确定性连续系统具有完整性的反馈设计新方法
韩清龙, 俞金寿
1998, 24(6): 768-775.
摘要:
基于一个新的Riccati型方程的对称正定解,对于不确定线性连续控制系统,提出了 一种新的鲁棒容错反馈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设计的闭环系统,不仅针对执行器发生故障时 具有完整性,而且关于参数不确定性具有鲁棒稳定性.该方法简单易行,并用一个示例及仿真 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短文
交货期协商器及其滚动式生产计划方法
汪定伟
1998, 24(6): 776-779.
摘要:
为支持制造企业与客户对订单交货期的谈判,提出交货期协商器的概念和数学模 型.其主要特点有:生产计划由订单触发滚动式进行;客户可以对订货的交货期进行讨价还 价;为适应制造资源的不确定性采用了模糊优化的方法.应用于某家具厂实例计算,取得了满 意的结果.
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鲁棒自适应观测器设计的新方法
朱瑞军, 柴天佑
1998, 24(6): 780-783.
摘要:
针对一类非匹配时变不确定非线性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鲁棒自适应观测器.首先利 用几何方法将系统转化为观测器类似的标准型,然后在观测器中引入待定补偿项,使得补偿 误差同状态估计误差间传递函数是严格正实的,从而取消了已有结果对未知非线性动态的 Lipschitz和匹配条件等的不合理限制.
OBE算法对误差界低估的鲁棒性
孙先仿, 张志方, 宁文如, 范跃祖
1998, 24(6): 784-788.
摘要:
研究了具有未知但有界(UBB)误差系统辨识的最优定界椭球(OBE)算法对误差界 低估的鲁棒性.证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误差界低估,任何OBE算法都能保持其收敛性. 这一结论可用于具有UBB误差的实际系统参数估计中,以期获得不太保守的结果.
一般非线性相似组合大系统的渐近观测器
严星刚, 戴冠中, 张嗣瀛
1998, 24(6): 789-792.
摘要:
利用现代微分几何方法和分析法相结合,给出了由一般非线性控制系统经非线性 互联而成的相似组合大系统渐近观测器存在的充分条件.
关于多变量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
佟绍成, 徐为民, 柴天佑
1998, 24(6): 793-797.
摘要:
结合模糊逻辑系统、自适应控制和H∞控制,对一类非线性多变量未知系统提出了 新的控制策略,给出了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分析.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循环组合系统的结构性质
黄守东, 张嗣瀛
1998, 24(6): 798-801.
摘要:
研究了循环组合系统的结构性质.结果表明,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循环组合系统的 结构能控性和结构固定模的存在性,可以通过其修正子系统的结构能控性和结构固定模的存 在性来得到.
一类二次Sigmoid神经元构建的分类器分类能力的理论分析
王保云, 何振亚
1998, 24(6): 802-805.
摘要:
针对含二次Sigmoidal神经元的前向神经网络,研究了它的模式分类能力.通过分 析它在解决Dichotomy问题所需的规模,从而得到了这种神经元模型对神经网络分类器的分 类能力的改进程度.
耗散系统浑沌控制方法初探
武志华, 张承福, 朱照宣
1998, 24(6): 806-810.
摘要:
对耗散系统浑沌控制方法的特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与一般系统控制比较,浑 沌控制具有非线性控制的共性;另外由于浑沌运动自身的特殊性,浑沌控制在具体方法上出 现了许多技巧,如守株待兔、因势利导等.
非线性离散时间系统迭代学习控制的稳定性分析
孙明轩
1998, 24(6): 811-815.
摘要:
讨论了初始偏移对于非线性离散时间系统迭代学习控制性能的影响.提出描述选择 学习控制算法的学习律,并给出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关于Lurie型控制系统的鲁棒绝对稳定性
杨斌, 潘德惠
1998, 24(6): 816-819.
摘要:
用Lyapunov函数法研究了区间Lurie型间接控制系统与直接控制系统的鲁棒绝对 稳定性,给出了系统鲁棒绝对稳定的充分条件.一个应用实例说明该方法的优越性.
一般非线性系统的零动态、正则标准形与局部反馈渐近镇定
佘炎, 张嗣瀛
1998, 24(6): 820-824.
摘要:
研究了一般非线性系统的零动态算法,得到了应用广泛的正则标准形,只需对系统 做较弱的正则性假设,即平衡点附近某些分布是非奇异的.同时讨论了该标准形在局部反馈 渐近镇定中的应用,该结果适用于解决局部反馈渐近镇定的临界问题.仿射非线性系统的结 果成为该文结果的特例.
双线性系统反馈线性化鲁棒控制的新方法
方洋旺, 韩崇昭
1998, 24(6): 825-828.
摘要:
研究了单输入的双线性系统的精确线性化及其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避免了用微分 几何的李导数、李括号的复杂运算,只用纯代数的方法给出了一般单输入双线性系统精确线 性化的充分条件.同时,在非线性不确定的条件下,讨论了双线性系统精确线性化的鲁棒控制 器的设计问题.
关于区间矩阵稳定性、可控性、可观性的充要条件的注记
廖晓昕, 罗琦, 梅正扬, 胡伟湘
1998, 24(6): 829-833.
摘要:
该文是对区间矩阵稳定性、可观性及可控性的充要条件的若干注记,给出其饼算子 U的明确定义以及一个大区间矩阵分解成若干个子矩阵之饼的具体表达式.并进一步说明一 个区间矩阵(无穷多个矩阵)的稳定性、可控性、可观性等价于该区间矩阵中的有限个矩阵的 相应性质.建议了寻找这有限个矩阵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研究简报
基于双重准则的二自由度预测控制--离散情况
刘兵, 冯纯伯
1998, 24(6): 834-836.
摘要:
具有多时滞的不确定多变量反馈系统的鲁棒稳定化
钟守铭, 黄廷祝
1998, 24(6): 837-839.
摘要:
滞后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控制
程储旺, 孙优贤, 王文杰
1998, 24(6): 840-842.
摘要:
基于最优组合的一类非线性建模方法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
王志忠
1998, 24(6): 843-844.
摘要:
对核心期刊《自动化学报》论文作者的研究
吕海萍, 乔建生
1998, 24(6): 845-851.
摘要:
为使关心《自动化学报》发展的读者与撰文作者了解该学报的现状,该文用文献计量 学的原理与方法,对《自动化学报》1987-1996年10年间所发表论文及其作者进行了统计分 析,从而得出了论文和作者的地区及所属系统分布、篇均作者数、活跃作者群及作者增量等结 果,并针对统计结果谈了几点看法.